版权所有©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        京ICP备09054173号-2

CONTACT

电话:+86-10-88395152

邮箱:rzcsri@rzcsri.org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

9号五栋大楼B2座302

传真:+86-10-88393579

邮编:100044

 

>
>
>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乱象丛生的背后

动态与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乱象丛生的背后

浏览量
【摘要】:
评价是必要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不能度量它,那么你就不能管理它”,社会责任也是如此。然而,迄今为止对于社会责任评价的内容方式并没有形成共识,不但如此,许多评价方式和评价活动都饱受诟病。 除了企业自身基于管理改进而开展的内部绩效评价外,如今,有关社会责任评价的公开活动也越来越多。 评价是必要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不能度量它,那么你就不能管理它”,社会责任也是如此。 但是,在专家点评、机构

评价是必要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不能度量它,那么你就不能管理它”,社会责任也是如此。然而,迄今为止对于社会责任评价的内容方式并没有形成共识,不但如此,许多评价方式和评价活动都饱受诟病。

 

除了企业自身基于管理改进而开展的内部绩效评价外,如今,有关社会责任评价的公开活动也越来越多。

 

评价是必要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不能度量它,那么你就不能管理它”,社会责任也是如此。

 

但是,在专家点评、机构审验、评价排名等活动蔚然成风甚至乱象丛生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评价恰当吗?

 

 

不恰当评价指的是社会机构对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和落实社会责任议题进行不科学、不正确的评价,评价目的功能化、评价方法欠妥当、评价结果易误导,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不当激励和错误引导。

 

现实中,不恰当评价有四种典型现象。

 

一是基于设租目的的评奖与排行榜屡见不鲜。一些社会机构凭借自身在社会上或社会责任领域的影响力,以功利化的设租为目的开展社会责任评奖或建立社会责任排行榜,其基本操作方式是“谁给钱谁获奖”、“谁给钱谁排名靠前”,因此就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跌破眼镜”的现象:一些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因为不给钱而不上榜、一些社会责任表现差的企业因为给了钱而排名靠前的现象;一些企业“前脚刚获奖、后脚就出事”;一些企业前一年排名倒数,后一年因为给了钱就变成前几位。

 

二是社会责任评级与验证的客观性严重缺乏。一些社会机构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与验证服务,但评级与验证的过程简单,结果缺乏客观性,很多都是依据企业与机构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来确定验证级别,关系紧密评级自然就高。与此同时,一些社会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也就是他们既为某家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写服务,又为其提供评级与验证服务,即自己评价自己编写的报告,其结果可想而知。

 

三是动机评价思路和标准的不合理。社会上许多机构和公众对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和落实社会责任议题的评价都偏好从考察动机出发,甚至将动机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企业是出于纯粹利他的良好动机,即使“好心办坏事”,也认为企业是对社会负责任的,反之,如果企业是出于经济利益的工具理性动机,即使实现“共享价值”,也认为企业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

 

四是多数评价体系和方法存在程度不一的缺陷。企业社会责任的现有社会评价体系和方法中,多数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争议性,要么是理论基础的缺陷,要么是评价维度的错误,要么是评价指标的争议,要么是评价方法的有待商榷。社会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恰当评价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社会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仍然存在诸多偏颇,认知的深度尚有欠缺,普遍的科学企业社会责任观并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是部分社会机构毫无底线的趋利行为导致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扭曲。

 

 

不恰当评价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评价“乱象丛生”,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社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不恰当评价对企业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会带来致命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误导企业。不恰当的社会评价可能会诱导企业偏离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将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和落实社会责任议题的重点放在“寻租”和“形象包装”上,追求扭曲的社会责任奖项和饱受非议的社会责任排行榜,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在生产运营中落实各项社会责任议题,推动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的业务运营和企业管理。现实中,一些企业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争取社会责任奖项上,甚至一些企业每年为争取奖项单独列有预算支出,其结果是奖项买到不少,但社会责任表现却毫无进步。

 

二是误导公众。不恰当的社会评价可能会引导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许多现象形成错误认知,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狭隘甚至错误的理解。

 

三是扰乱秩序。“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部分社会机构跨越底线的设租行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评价领域秩序混乱,社会机构的公信力普遍下降,甚至一度遭受行业性的声誉危机,同时还引起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价值、对社会的意义受到广泛质疑,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企业社会责任悲观论的出现。

 

 

因此,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合理的社会评价必须得到有效治理,这既需要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中介机构的整顿,也需要企业对不合理评价的联合抵制和理性对待,更需要社会机构坚守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提升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真正理解、辨识的水平和能力。

 

【本文选自《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管理: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章节,作者肖红军。标题为编者所加。】

Dynamics and perspectives